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澎湖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 暨 澎湖設治七百年

澎湖 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 暨 澎湖設治七百年

























本書全輯計分歷史源流等十五篇,均以文字、圖表、照片等方式顯示之。

馬公基督長老教會 設教115週年紀念特刊

馬公基督長老教會 設教115週年紀念特刊

























馬公教會設教115週年紀念特刊,同時也紀念感恩禮拜、紀念光碟、紀念特刊等。

馬公基督長老教會 紀念設教百週年特刊

馬公基督長老教會 紀念設教百週年特刊

























六月六日是澎湖設教紀念日,同時也是馬公教會設教紀念日。

從邊疆到福爾摩沙

從邊疆到福爾摩沙

























此專書是浸會近年來空前的創作,依浸會史料來編輯,是目前浸會史料最完全,內容最豐富的浸會歷史專書。

基督教二千年史

基督教二千年史

























本書注重講基督教會的成長與所具的生命力,而非一本只講建制或信仰哲學的著作。

聖經 台語漢字本

聖經 台語漢字本
























這是第一本用漢字來書寫的「台語聖經」。直接把英國來台宣教師巴克禮牧師於一九三三年翻譯出版的廈門音羅馬字聖經改寫成漢字。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講美教會

講美禮拜堂位於澎湖的白沙鄉講美村(台語唸做:港尾),為白沙長老教會之一間禮拜堂。

一八八六年甘為霖牧師帶領高長及李豹先生來白沙佈道,翌年派黃深河傳道駐赤崁,開拓頂山教會,此乃日後瓦硐教會的前身。其後教會曾遷到講美、瓦硐陳源春宅、許漢敦宅、許糧宅等處。一九五四年總會推行「倍加運動」,澎湖在台灣教會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下,教會數倍增。一九五六年四月初,於講美分設講美教會,借顏水庚醫師住宅聚會。一九六一年,顏水庚醫師獻地興建講美教會。



一九六六年「倍加運動」告一個段落後,台灣的教會對澎湖宣教事工的關心逐漸減少,加上澎湖人口的大量外移,導致整個澎湖區教會都陷入困境。白沙鄉的五間教會在教友大量的流失、傳道人又異動頻繁的情形下,教勢逐漸沒落,教會頻頻面臨關門的地步。為了讓教會能繼續在白沙鄉維持正常的運作,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廿日,白沙區教會在王武聰牧師的努力下試辦合一,信徒輪流至瓦硐、赤崁和講美教會作禮拜。並於隔年七月十日,向中會申請合一,升格為堂會。並以赤崁禮拜堂作為教區的中心點,負責整個白沙鄉的宣教事工,此乃白沙教會之定型。

參考資料:十架*漁翁*菊島情



顯示詳細地圖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馬公國語禮拜堂

馬公國語禮拜堂,屬於地方性獨立教會,不屬於任何的教系宗派,但與所有的的基督教會都有良好的互動關係。

民國三十八年,台灣長老教會為發展教會組織,要求與國語禮拜堂共同使用教會正堂,國語禮拜堂,鑒於長老會同為宣揚基督福音之組織,多一教會,對基督福音之傳播,更多有利,經禱告考慮後,欣然接受,三十九年九月十二日,是長老會濟南路教會成立,兩教會約定,禮拜日上午九點半至十點半為台語禮拜,十點半以後為國語禮拜。


參考資料:內政部民政司


顯示詳細地圖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澎湖靈糧福音中心

台北靈糧堂早在一九九○年賽克牧師的提醒之下,開始在台灣各處植堂,直到一九九八認領了澎湖,從那時起,教會為澎湖禱告和每年一次的短宣隊不曾間斷。短宣隊在那裡有僕人服事、逐家探訪、社區晚會、兒童營會等。


參考資料:國度復興報
                  台北靈糧堂


顯示詳細地圖

澎湖浸信會

1973年6月26日,高雄浸信會差派同工前來馬公市開拓聖工,經費由南美差會、浸聯會國內傳道部及高雄浸信會分擔,負責同工為杜玉鼎弟兄。1978年1月14日高雄浸信會派黃奇長老前來負責,並購置永和街一間二樓透天厝為會堂;1991年李銘仁牧師接棒,於1993年8月29日成立教會,此時教會已不敷使用,乃由弟兄姊妹奉獻,於1994年完成獻堂,為一棟卅餘坪六樓之建築物(教會使用1、2、5、6樓)。

1995年因著兩位外籍同工加入,而開拓了教會視野,有了國外宣教之異象,亦開始展開醫院、監獄的工作;並於1996年組成傳道人「全澎牧者聯禱會」,推動合一。

開拓者簡介:黃奇長老係山東省蓬萊縣人,1937年蒙恩得救,1952年於高雄浸信會受浸;其長老一銜係由中國基督教長老會青島村長老會按立。一生忠心愛主,自澎湖浸信會退休後,住在小港,並就近於小港浸信會配搭服事。



參考資料:十架*漁翁*菊島情



顯示詳細地圖

啟明基督長老教會

啟明教會的歷史並不很長,當初為配合總會所推行的倍加運動以及全澎歸主運動,遂由一群熱心愛主的弟兄姊妹所開設的教會。 


一九五九年十月四日舉行設教開幕典禮。開始設立的初期由蔡保情長老提供馬公市臨海路10號之二樓為聚會場所。而後鑒於場所不夠,為發展之計,需遷移擴建。經全體信徒熱心努力的奉獻,最後在中正路64號市區中心購地,新建一間四層樓房的教堂。


二樓為禮拜堂,三樓為牧師館,四樓為主日學教室或外來信徒臨時住舍之用。一九九九年十月卅一日慶祝本會四十週年紀念。





參考資料:十架*漁翁*菊島情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顯示詳細地圖

馬公基督長老教會

一八八六年月六日,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甘為霖牧師(Rev.W.Campbell)率同工 高長 先生等人至澎湖馬公傳耶穌基督福音,有 李杞 先生等人歸信主耶穌,此為馬公教會歷史之源。初代信徒多次受迫害。台南教士會議為持續關心並增強澎湖佈道,決定設「澎湖宣道會」,鼓勵台灣教會以該會為本地人自辦之宣道會。台灣眾教會亦以禱告、獻金、人力等資源支持澎湖宣道。一九一六年,南部大會議決每次聖餐獻金寄交澎湖宣道會作為澎湖宣教之用。


 一九五○年代是馬公教會教勢的興盛時期。適逄長老教會推動「倍加運動」,馬公教會得著高雄中會及台灣眾教會的大力支援,配合推動「全澎歸主運動」,「通澎湖歸主耶穌」、全澎歸主」等口號甚為響亮。馬公教會在禮拜堂後面設有祈禱山,兄姐常在那裡為全澎歸主及教會合一祈禱。
台灣眾多教會與基督教機構頻頻來馬公舉辦佈道會、培靈會、奮興會、靈修會,牧長兄姐努力佈道領人歸主,單單馬公地區即曾設有山水、沙港、龍門、林投等佈道所,教勢日盛。另外,馬公教會亦曾配合基督教芥菜種會等諸多單位,實際從事社會關懷,服務澎湖鄉親。


 一九七○代之後,因生活環境型態轉變等諸多因素影響,人口外移甚多,馬公教會之教勢漸停滯並衰退。唯馬公教會旅外兄姐在國內國外多有相當好的發展,頁獻教會社會頗多。懇求上帝憐憫,在這些年間復興祂的作為。




參考資料:十架*漁翁*菊島情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顯示詳細地圖

西嶼教會

1886年6月12日宣教師甘為霖牧師(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與高長、李豹先生在由白沙坐船回馬公的途中,因風向與潮流關係,不能順利進入馬公,因見到竹篙灣村有燈光,廟前民聚集,於是決定在竹篙灣上岸,並在廟口佈道。當晚有二百多人前來參加,最後有許懇、楊臣兩戶人家表達願意相信耶穌基督,為基督福音在西嶼最早所結的果子。


在這之後,教會信徒開始受到迫害,以第三年最為激烈,許懇之子許統被打至肋骨斷三根,台南神學院學生趙挽被打成重傷,不久即去逝。許、楊兩家乘船至馬公避難,所有田產房屋皆被侵佔,然而信徒愈遭逼迫,對上帝的信心卻是愈堅固。

不久,帶頭迫害基督徒的主事者許全泰先生之子孫突患怪病,不得醫治,於是想起當初在廟中所立的毒誓﹕若是不把基督徒置於死地,全家骷骨絕種。因此心生害怕又良心自責,就差人到馬公求赦免,適時何希仁牧師與戴仁壽醫生來澎佈道,許懇乃請他們去醫治其子孫之怪病。許全泰之子孫病得醫治後,就將原本沒收的田產歸還信徒,此後,基督徒才得以和竹篙灣村民和睦相處。





參考文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顯示詳細地圖

白沙基督長老教會

白沙教會位於澎湖的白沙鄉,是長老教會中最特殊的教會。特殊的原因,不是在於它擁有四所的禮拜堂;而是由於,它是一間由鄉內四間教會所合成的聯合教會。這四間教會,分別是瓦硐、赤崁、後寮及講美教會。

一九三六年九月廿六日,瓦硐僑在台南組織澎湖教會祈禱團,關心故鄉的宣教事工。十四年後的三月,瓦硐僑再分別於台南、高雄成立澎湖後援會,支持澎湖的宣教事工。一九五一年五月,澎湖宣道會開始推動「全澎歸主運動」。於是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於赤崁分設赤崁教會,並借黃蜜姊妹住處聚會。隔年八月,中會派陳降昌牧師為赤崁教會的首任傳道者。一九五三年八月廿六,赤崁教會在外僑謝亨先生所獻之地,興建赤崁禮拜堂,赤崁教會終於完成。

一九六六年「倍加運動」告一個段落後,台灣的教會對澎湖宣教事工的關心逐漸減少,加上澎湖人口的大量外移,導致整個澎湖區教會都陷入困境。白沙鄉的五間教會在教友大量的流失、傳道人又異動頻繁的情形下,教勢逐漸沒落,教會頻頻面臨關門的地步。為了讓教會能繼續在白沙鄉維持正常的運作, 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廿日 ,白沙區教會在王武聰牧師的努力下試辦合一,信徒輪流至瓦硐、赤崁和講美教會作禮拜。並於隔年 七月十日 ,向中會申請合一,升格為堂會。並以赤崁禮拜堂作為教區的中心點,負責整個白沙鄉的宣教事工,此乃白沙教會之定型。




參考文獻:焚而不燬,信仰資源分享

顯示詳細地圖

瓦硐基督長老教會

明治44年(一九一一)6月興建的白沙瓦硐教會,因人口外流導致關閉。由於早年農業時期居民生活困苦,教會為協助貧困人家,發揮博愛精神,每年皆分別發放麵粉、麥片、奶粉、衣物等濟品,因此至今為村人所懷念。

村長說:瓦硐教會係光緒12年(一八八六)6月,甘為霖牧師、高長、李豹由澎湖馬公登陸,前往南寮、大島(馬公)、吉貝、鳥嶼、白沙等地傳福音。同年台南教士認為有加強對澎湖宣教的必要,乃決議派黃深河傳道師及神學生黃能傑至菊島傳教,即是長老會在澎湖宣教的開端。

光緒13年(一八八七)2月,黃牧師傳道師派駐赤崁,開拓頂山教會,此即為瓦硐教會的前身。八個月之後,開拓教會的事工受到赤崁村民的逼迫,遷至講美。隔年10月,頂山教會在講美租屋聚會的地方,因受屋主行歹所累,無法繼續租用該處作禮拜,再遷至瓦硐,借陳、許兩位村人住家聚會。明治39年(一九○六),瓦硐的聚會再遷於許糧住處,南部中會並派陳春和為首任駐瓦硐的傳道師。明治44年(一九一一)6月15日,頂山教會終於在瓦硐許宋碉所獻之地,興建瓦硐禮拜堂,並更名為瓦硐教會。

昭和9年(一九三四),瓦硐教會人數計有40人,入教者12名,聖餐陪餐者18名,教會為協助貧困家庭,每年都會分發麵粉、麥片、奶粉、衣物等濟品給村民,然因隨著時代變遷加上瓦硐村青壯人口外流嚴重,導致教會步上關門的窘境。吳村長說,教會早年濟貧的義舉至今仍長留當地居民心中,而博愛精神對地方建設的貢獻亦將永垂不朽。

參考文獻:樂活澎湖灣

顯示詳細地圖